不久前,有个学员Mary通过朋友推荐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给她未来的职业发展做一下规划。我们在约定的时间、约定的地点见面后,她向我讲起了她的经历:

她大学读的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大学毕业后她应聘到某民企做人力资源专员,一干就是三年,但这三年她做得非常不开心,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她希望能找到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可以做一辈子的工作,因此在今年元旦过后她就辞职了。辞职后也曾有过几次工作的机会,但她觉得不喜欢都放弃了。她从元旦至今待业在家。

在此期间,她原来的同事们有的升职加薪,有的跳槽转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她无所事事。当我问她原因的时候,她的回答是:「只要我发现、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我一定会尽力做好。不会像现在这样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在我们周围很多人的身上都有Mary的影子,我们都幻想着在确定了喜欢的事业、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才开始全情投入去做,觉得这样做才不至于浪费时间和生命,我们都不愿意先主动去尝试、体验。而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永远也无法真正找到自己的目标。

图片

若想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首先需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做好当下的每一份工作。只有充分投入每一份工作,让自己的心与工作亲密接触,才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这份工作。

我们每个人起初都是一块璞玉,之所以若干年后,有些人成就非凡,是因为有一把无形的「雕刻刀」一直在精雕细刻,「凿掉了」他们身上的多余的「石料」,让他们长成了自己的样子!那把无形的雕刻刀就是工作!

我们不妨仔细回想一下:我们每天早上从睁开眼睛开始到晚上熄灯睡觉。期间绝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同事,领导。我们在工作中,塑造了自己的外形;我们在工作中,结识了很多人,我们在工作中,拓展了自己的视野,不断转换思维模式,持续进行认知升级;我们在工作中,通过解决一个个难题,提高了能力;我们在工作中,逐步有了自己的特定标签。工作这把雕塑刀,塑造了我们!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若想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最好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乔布斯说过:「做伟大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爱你所做的事情。」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10岁的时候就有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电脑。他无意中看到一本编程的书,看得津津有味,短时间内就学会了书上所有的知识。成了一个不择不扣的网虫,整天和电脑,网络打交道。他在大学期间和两位室友一起建立了一个为哈佛同学提供互相联系的平台型网站,命名为TheFacebook。

TheFacebook在2004年2月推出,随即横扫整个哈佛校园。2004年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已突破100万,他从哈佛退学,全职营运网站。扎克伯格从小对电脑的热爱,慢慢演变成工作,职业。可称得上是「一见钟情」。

但除此之外,大部分人还必须学会「日久生情」,就是逐渐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很多人一开始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总是会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虽然在公司工作,但总对这份工作不满意、不甘心,总是不能脚踏实地来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毁了自己的前程。

其实如果你觉得工作的内容无趣,你还可以跳出工作看工作,只要你能将工作做好,干净利索地完成,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而当这种满足感累积到一定程度,你也会喜欢上这份工作。

若要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我们必须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内心深处最渴望的那个点是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优势;我们轻易就能比别人做的好的事情是什么,我们做什么工作会感到更快乐,会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工作的内在驱动力。

初入职场的时候,最好的策略是先不要做任何选择,而是尽可能多地去体验、去尝试不同的工作、不同的岗位;逐步发现其中自己比较感兴趣、比较适合的职业,建立一个内心的职业基准线;后期一但过了底线,目标出现,就果断抉择,竭尽全力做好一件事情,使其成为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

比如:每年大学生毕业在签约的时候都十分焦虑,同时面对很多公司的签约要求,不知何去何从。马上签约怕「后悔」,迟迟不签约怕「错过」。这个时候比较理性的做法就应该是:把当年40%的时间作为观望期,根据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确定一个自己能够接受的基准线,一但有好的机会出现,马上签约。

找到钟爱一生的事业,自我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生存期,发展期和自我实现期三个阶段。生存期的任务是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期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能力,储备资源;自我实现期的主要任务是全力以赴奔赴自己的事业。每个阶段的时间可以压缩,但阶段无法跨越。

即便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鲁迅这样的斗士、硬骨头(鲁迅其实是个金领,收入中上,经济稳定,是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在寻找钟爱一生的事业的过程中,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也要遵循职业生涯发展三阶段规律(生存期、发展期和自我实现期三个阶段),先养活自己,照顾好家庭,再寻求自我实现。

鲁迅在第一个职业发展阶段:第一份工作是在浙江绍兴师范学院做老师,一年后当校长,1912年,31岁的鲁迅应蔡元培先生的邀请成为教育部公务员,老老实实做了14年,直到45岁。期间积累了知识、思想和从事文艺的平台。

鲁迅在第二个职业发展阶段:五四运动后,鲁迅开始职业和事业并行,在做公务员的同时,兼职讲课和写作。1920年开始在北大讲课,在其他学校兼职讲课。1918年开始写作,发表《狂人日记》。43岁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

鲁迅在第三个职业发展阶段:从大学教授转身成为文化名人。全力以赴写作,翻译,集中精力批判、斗争。46岁在上海安家,找到自我实现途径,创办文学刊物《语丝》、《萌芽》,陆续出版《野草》、《朝花夕拾》等25部作品。

周杰伦的职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三阶段:

生存期:96年高中毕业生在餐厅打工,先就业再择业,先养活自己;

发展期:1997年在吴宗宪手下做唱音乐制作助理,开始创作自己的歌曲(但没有歌手愿意接受),慢慢培养自己的能力,期待在更高平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事业期:1999年吴宗宪让周杰伦在10天内写50首歌,从中挑出10首歌做成专辑《JAY》出版发行,周杰伦从此一举成名,投入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周杰伦用自己的刻苦努力、认真负责、敬业打动了所有人。

钟爱一生的事业其实都不是「找到的」,是在做好当下的工作,进行各种体验,发挥所长,不断修炼、不断思考、反复确认的过程中,「发展创造」出来的。